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陈礼广 胡伟港陆证券
每年夏天,老师们都会开启一项特别的“暑假任务”——新生家访。顶着烈日,老师们穿梭在各个小区之间,走进一个个学生家庭,既为了全面了解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也在搭建家校之间沟通的桥梁。
说到家访,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老师与家长“一对一”促膝长谈的场景。但在杭州,老师们把这项传统工作玩出了新花样。各种创新形式让家访变得既有趣又有效,原来家访还能这样!
有老师带着乒乓球拍上门,和学生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切磋;有老师邀请几个家庭聚在一起,像老朋友一样聊着孩子的成长……有老师笑言:“不动点脑筋,不会点技能,都不好意思去家访。”这些小小的改变,让原本程式化的家访,变成了一次次温暖的相遇。
一次球桌边的家访,“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杭州四季青中学七年级班主任高清佳老师和小齐切磋球技
展开剩余83%带乒乓球拍,在球桌边切磋,这可能是今年暑假最与众不同的一次家访。
最近,杭州四季青中学七年级班主任高清佳拿着乒乓球拍走进了学生小齐家。这位热爱乒乓球的少年已经坚持训练六年,曾在杭州市比赛中获得单打第四名的好成绩。
将家访变成一场“乒乓球约战”,是高老师精心设计的沟通方式。“以往家访时,家长和孩子常常会感到紧张,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也会有一些焦虑情绪。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创新家访形式。这样不仅能拉近距离,还能让孩子对初中生活充满期待,同时也能发现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
作为一名资深乒乓球爱好者,高老师观看了五六年的乒乓球比赛,非常敬佩运动员坚持不懈的品质。今年初,她更是专门拜师学艺,开始系统学习乒乓球。“一开始时,因为要练基本功,我也常常感到枯燥,但经历过枯燥期,我发现自己更能静下来,和球友切磋时也更有成就感。”高老师说,下班后打球成了她很喜欢的一个放松方式,“运动员身上坚持不懈、耐得住枯燥、临场抗压等品质和能力,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但光靠说教效果有限,我想身体力行。”
“高老师,您真要和我打球吗?”当收到约球邀请时,小齐既惊喜又意外。这个阳光、开朗的男孩很快带着高老师来到了小区的乒乓球台。
“小齐小时候会在小区里和爷爷奶奶们打球港陆证券,很多邻居都认识这个乒乓球小将。”
球台上,白色的乒乓球在师生间欢快地跳跃。
高清佳使出了浑身解数,但面对专业训练六年的小齐,还是招架不住。切磋结果没有悬念,小齐完胜。不过,这场切磋后,她一点都没有觉得失落,反而收获满满。“小齐像教练一样指导我的动作,比如提醒我的反手动作太轻了!”高老师开心地说,“我把这段经历发到了朋友圈,我的乒乓球教练还特意叮嘱要加紧练球,不能‘丢脸’。”
高清佳还带了两张特别的卡片送给小齐。卡片上印有她最喜欢的两位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和王楚钦的头像。卡片背面是鼓励小齐的话:“所有的汗水都会有收获,所有的期许都需要拼搏。没有一飞冲天的能力,但我可以永不停歇向前进。”
高清佳由衷地希望小齐在乒乓球道路上发展越来越好。“他真的很努力,每天的安排都很充实,上午专心文化课学习,下午去球馆练球一直到晚上8点。”
这也是高清佳第一次尝试“兴趣+”的家访模式。这个暑假,她要走访40户家庭,目前已经走访了20多户。“这种家访方式效果不错,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找到更多的共同话题。”高老师计划以后在班会课上也采用“兴趣+实践”的方式,而不只是讲事例、道理。
高老师发现,班里很多学生都有才艺特长,有的热爱唱歌跳舞,有的擅长乐器绘画。为此,她打算邀请美术老师一同家访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对擅长乐器的孩子,她也会提前做好功课。
没有刻意的说教,没有程式化的问答,这场发生在小区乒乓球台边的家访,让教育成为最自然的样子。当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世界,教育就成了一场温暖的对话。
六个家庭的圆桌会议,“沙龙式家访能促进交流”
最近,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七年级的班主任朱晓双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家访——一次“小型沙龙”,六个新生家庭聚在一起,来了一场关于初中生活的“圆桌会谈”。
早上九点多,六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围坐一起。气氛比想象中轻松许多。朱老师特意从“暑假安排”来“破冰”:“暑假有什么计划?打算去哪里玩?”
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七年级的班主任朱晓双老师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家访——一次“小型沙龙”,6个新生家庭聚在一起,来了一场关于初中生活的“圆桌会谈”
这个话题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不断。家长们发现,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都放下了拘谨,展现了最自然的一面。
这种创新的家访形式源自朱老师多年的尝试。她观察到,传统家访时,家长往往会特意收拾屋子,孩子也正襟危坐,反而难以敞开心扉。而居住在同一个小区的新生们聚在一起,就像朋友聚会般自然。“几位同学住得近,熟悉了后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假期相约打球、开展社会实践,互帮互助。”朱老师说。
自我介绍暖场后,对话迅速升温。初中三年怎么规划合适?弱势学科怎么提升?学习方式怎么改变?家长们对孩子的初中生活很关心。
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地表示,女儿的数学不大好,只能用学文科的背诵方法学数学。朱老师建议可以从培养兴趣开始,玩玩七巧板、做数独等都可以直观感受数学的逻辑和美感。她还建议喜欢下棋的孩子可以多研究棋路,推算中就藏着数学思维。
尽管是数学老师,朱老师特别强调了在假期文科积累的重要性。学习古诗文、阅读等需要“文火慢炖”,暑假正是积累的黄金期。
面对一位家长“知识如何学以致用”的疑问,朱老师用烹饪作比,现阶段是在认识食材和调料,待到火候足够时,自然能烹制出美味佳肴。这个极有生活智慧的比喻让在场家长频频点头。
还有家长关心中考政策,朱老师耐心解答,并告诉家长们,初一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就如建房子需要稳固的地基。她也提醒家长无需焦虑,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孩子们则关心初中的学业压力大不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初中还能否继续。王同学很喜欢画画,听说初中学业紧张,她有点担心。“初中学业压力确实会增加,但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还是有的。学校会鼓励同学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你的学习能力,完全能够兼顾。”
这场沙龙式家访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大家都意犹未尽。朱老师告诉记者:“沙龙式家访能促进交流,但在个性化沟通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我打算再与孩子们深入接触一段时间后,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反馈性家访。”
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七年级的班主任朱晓双老师在家访中
作为有10年班主任经验的老将港陆证券,朱老师从“一对一”到“沙龙式”家访,从“家庭走访”到“小区座谈”,她的家访创新拉近了师生距离,也让教育变成了一场温暖的相遇。
发布于:浙江省选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